白屏旅游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度假指南

文章内容

岳麓书院对联_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意思

zmhk 2024-08-26
岳麓书院对联_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意思       岳麓书院对联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岳麓书院对联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1.岳麓
岳麓书院对联_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意思

       岳麓书院对联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岳麓书院对联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1.岳麓书院的对联及释义是什么?

2.10句经典对联,品读岳麓书院1040年历史

3.岳麓书院上的对联是?

4.岳麓书院的对联

5.岳麓书院最有名的一句话

6.岳麓书院经典对联大全 三湘 读研地

岳麓书院对联_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意思

岳麓书院的对联及释义是什么?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1、岳麓书院大门楹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横批:岳麓书院

       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2、岳麓书院大门门厅楹联: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丙寅秋月曾晓浒书

       注:马积高、曾晓浒题岳麓书院大门。马积高(1925--)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曾晓浒(1938--)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因革:因,继承。革,革新。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3、岳麓书院二门楹联: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门,后屡修缮。1868年(清同治七年)大修。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1985年根据日本友人提供之照片资料复原重建。中三间开三门,石料门框,左右各一间过道,通往左有斋舍。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横批:名山坛席

       注:程颂万题岳麓书院二门。程颂万(1865--1932)湖南宁乡人,字子大、鹿川,号十发居士。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善书法,长于篆、隶、楷。著有《程典》等。纳于大麓: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藏之名山:语出《史记?泰史公自序》:“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此联语集句自然,贴切生动。是岳麓书院名家云集、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4、岳麓书院二门过厅楹联: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注:清代山长罗典撰。罗典(1719--1808)清乾隆四十七年至嘉庆十三年

       (1782--1808),连任岳麓书院山长二十七年。此联原挂大门前方石柱上,原件早失,1985年集欧阳询字重刻,改挂二门门厅。大泽: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虎”。比喻此地多生非常之物。“邹鲁”是孟子、孔子的出生地,指文教兴盛之地。“礼门之路”见于《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夫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5、岳麓书院三门楹联: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横批:实事求是

       注:近代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集联,宾步程(1879---1942),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上联出自《论语?卫灵公》,下联出自韩愈《进学解》

       6、岳麓书院传千载;书院育材有良规。

       注: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撰书。张岱年(l909年--)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1982年1l月,出席全国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应邀参加湖南大学召开的书院研究座谈会时撰书此联。

       7、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注:冯友兰(l895一1990)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982年5月撰书此联题于讲堂。

       8、一水长流池不涸;

       两贤互磋道终同。

       注:当代陈荣捷题讲堂。陈荣捷,美籍华人,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汉学家。1983年8月,专程从美国来岳麓书院参观时撰书此联。池:指岳麓书院门前之饮马池。两贤:指朱熹、张拭。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为书院讲学之中心场所。后因嵌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大字石刻,故又称“忠孝廉节堂”。历代多次毁兴,现存建筑系清康熙间重建基础上经同治七年大修之遗构。为五间单檐歇山。前出轩廊九间,系乾隆时山长罗典增建。

       9、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

       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注:当代周叔_题讲堂。周叔韬(1891--1984)原名暹,安徽东至人。爱国实业家,曾任

       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著有《周叔韬遗札》。1982年5月,应请撰书此联。

       10、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注:清代旷敏本题讲堂。旷敏本(1699—1782)乾隆十九年(1754)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并撰书此联。原件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83年由颜家龙补书重刻。上联告诫治学者应明辩是非,淡于利害关系,努力攀登知识的高峰,自会感知朗月清风,自会领悟万物派生的本原。下联围绕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启发学子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寻得归宿。此联构思精辟,用语巧妙,读来韵味悠长。

       11、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注:佚名题教学斋。鸿鹄:鸟名,即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蠹虫:又名蠹鱼,有银白色细鳞,故名,蛀蚀衣服书籍之小虫。

       教学斋:位于讲堂前庭右侧,宋代朱洞始建时“斋序”之一。与“半学斋”同为诸生作习、住宿之区。经历代多次灾毁重修,屡有变化更名。“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清同治七年(1868)大修扩建,曾有正谊斋三十间,明道斋三十间。1903年书院改学堂时,改为“新式”教学用房,易名学斋,后名教学斋。古代书院各间斋房之用具有床、箱架、方桌、条桌各一,板凳四。各斋有厨房、澡堂各一间,厕屋五格。抗日时期,全被日机炸毁。战后修复前列。1985年,在原基础上重建。前、后列各十三间,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分别用于研究室及陈列、教学活动。

       12、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注:佚名题半学斋。1986年10月,湖南大学岳阳校友会惠赠。弦歌:语出《论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古代生徒读书,常以琴瑟伴奏而歌,后以此称学校的教学。

       半学斋:位于书院讲堂前庭左侧,宋代创建的“斋序”之一,历代屡有改建更名。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前部改建监院二进,各三间,由官府派官员监督管理书院事务。同治七年(1868)书院大修,曾有进德斋二十四间,居业斋三十间。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制为学堂时,改为“新式”建筑,形成现存格局,曾为教师住宿、办公之用易名半学斋。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机炸毁,战后按原址修复,1985年重修。前列部分改建为单檐单廊硬山十三间建筑,用作研究室,后列单檐前后廊硬山十六间建筑,经加固翻修后作为岳麓书院一湖南大学简史陈列室和毛泽东、蔡和森革命活动纪念室。1916一1919年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曾多次寓居于此,从事探讨体会社会改造、组织勤工俭学、发动学生运动等革命活动,因此,这里又是一处革命纪念地。

       13、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注:佚名题大成殿。

       14、异境名山,圣道尊崇有地;

       春风化雨,英才造就无疆。注:明代佚名题文庙两庑,此处用于大成殿

       15、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注:佚名于大成殿,又见题文庙两庑

       16、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注:佚名题于大成门。

       17、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

       注:清代左辅题赫曦台。左辅(1751—1833)。此联是题朱熹讲学的赫曦台。朱熹注释《中庸》:生而安行者,知也;学而利行者,仁也;困而勉行者,勇也。下联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地方两之。此联引用前人之文凝练为句,借以激励学子奋发努力,自强不息,知天悉地,博古通今。

       18、三湘隽士讲研地;

       四海学人向往中。注:当代商鸿逵题赫曦台

       19、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注:清代左宗棠题岳麓书院百泉轩,湖南石鼓书院亦有此联。九流:句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后作各学术流派之合称。

       20、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横批:千年学府

       注:前门:古代书院设牌楼于江岸,或称外门、山门,久废。1985年,修复院前围墙时,为便于管理,增设前门于院前,与赫曦台相连系,既富空间变化,又存前门之意。为单檐硬山三间建筑。当代虞愚题外门。虞愚(1909--1989)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11月,出席在衡阳举行的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撰书此联。

10句经典对联,品读岳麓书院1040年历史

       岳麓书院大门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幅对联,粗通古汉语的人,一眼就看明白这对联说的是,只有楚地有才子,而我这里最多。据说,为了这幅对联,还引起过人们的争论。按春秋战国时的格局来分,这楚地明明在湖北。你湖南什么时候成了楚地了。这么说,那个有才的楚,也该是湖北有才啊……这到底哪里有才就说不明白了,何况这“于斯为盛”。而按照书院讲习团师兄师姐们的说法,这对联中的“惟”、“于”,都是虚词,没有实际的意思;对联是“楚有才,斯为盛”。这对联也有一番来龙去脉。当时,我没怎么用心记,现在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说到书院,难免就会想起在学校四年的生活。因为,生活、学习等等的不习惯,总觉得在学校变扭极了。这个别扭,直到我毕业了还没有改过来。一年以后,在网络上看到这些介绍学校的文字和,心底最隐秘的角落中似乎有什么被牵动了。

岳麓书院上的对联是?

       今年是岳麓书院成立1040年。书院位于美景如画的湘江西岸,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创办以来,历经千年,弦歌不绝。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岳麓书院的匾额对联,感受岳麓书院经典而独特的魅力。

       大门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书院大门始建于宋代。现存大门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大门的正上方,悬挂着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书院进行大修,完工之后,门人请山长(院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名曜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众人苦思不得结果,贡生张中阶至,脱口答到:“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很多人对这幅对联有误解,认为湖南人口气大。但“惟”在这里作发语词,没有意义。意思是说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

       头门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头门是进入书院的第一道门,位于中轴线东端,1986年建成。头门上悬有1010周年院庆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的“千年学府”匾,集唐代湘籍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迹而成。

       门侧对联由虞愚撰写。虞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

       对联道出岳麓书院千百年来在培育人才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湖湘学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巨大影响。

       二 门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大门之后,原为礼殿。明代嘉靖元年扩建文庙时,始建二门。门额正面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名山”在这里专指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峰——岳麓山。

       对联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程颂万所撰。上联语出《尚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圣人君子。” 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讲堂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对联以及讲堂檐前所悬“实事求是”匾均为近代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写。宾步程,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

       上联出自《论语·卫灵公》,下联出自韩愈《进学解》。意为干事情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善于使用工具;一个人若要学业精通,必须勤奋努力,力戒懒惰。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这是讲堂最长的一副对联。清代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撰。旷敏本(1699-1782),乾隆十九年(1754)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原联毁于抗战时期,现联为颜家龙补书。

       上联:是非由自我审察,毁誉由别人评说,得失听从天命,不可强求。当我们登上麓山峰头,感受着朗月清风,天地万物的道理便可知,荣辱得失就可置于度外。下联:国家的栽培、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回报,老百姓的日子如何过得更好,中华的优秀文化如何传播,登到山顶的赫曦台上,俯瞰衡云湘水,便可找到答案。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也正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北侧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讲堂北侧通往湘水校经堂的对联,由清代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左宗棠撰写。因左宗堂曾读书于湘水校经堂,故悬于此处。

       九流:句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后作各学术流派之合称。法海,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深广如海。《维摩经·佛国品》:“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对联意指各种学派在岳麓书院融合交汇,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岳麓山秀美无比,耸峙在三湘大地上,历史上的圣贤学者,都到此讲学研习,使岳麓山成为一座文化名山。

       文庙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这副对联不是特意为岳麓书院所写,此联出自清代学者王闿运之手。王闿运,湘潭人,曾在湖南长沙城南书院讲学,曾做过曾国藩幕僚。据传,王闿运曾到江浙一带讲学,当地官员为试他的才学高低,故意探问他的学问之流派、渊源,他便随手写出了上面这一对联。

       “道”即理学;“濂溪”即理学开山始祖周敦颐。“大江”指长江。“湘水”即湘江。对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湖南人及湖湘文化对近世中国所担当的责任。

       时务轩

       胸怀子美千间厦;

       气压元龙百尺楼。

       时务轩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时务轩”匾为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书。

       轩前挂有梁启超撰书的对联。上联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联语出《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全联在于劝诫人们在天下危乱之际,应该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切不可为自己的蝇头小利虚度一生。

       屈子祠

       植体洁芳,三代以还存直道;

       盟心忠爱,六经而后发奇文。

       湖南素有屈贾之乡的美誉,岳麓书院在清代也开始建有祭祀屈原的专祠。

       屈子祠正门匾额“屈子祠”及对联由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手书。对联意指屈原的修养和情操像兰花、芷草一样清芬高洁,赞颂了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忠心。

       爱晚亭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爱晚亭堪称我国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清乾隆五十七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之。原名“红叶亭”,后改为“爱晚亭”。

       亭上原挂有罗典山长所撰对联 :忽讶艳红输,五百夭桃新种得;好将丛翠点,一双驯鹤待笼来。现对联为宣统三年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改写~

岳麓书院的对联

       唯楚有材

       于斯为盛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岳麓书院最有名的一句话

       岳麓书院大门皇帝亲赐“岳麓书院” 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

       二门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汉书·司马迁传》。

       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岳麓书院经典对联大全 三湘 读研地

该话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正是源自岳麓书院,是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脚下的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这句名言出自清朝嘉庆年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时撰写的对联,上联“惟楚有材”,下联“于斯为盛”,既突显了湖南地区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的盛况,又展示了岳麓书院在培育英才方面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岳麓书院经典对联大全

       岳麓书院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布局,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营造出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门、堂、斋、轩、楼,每一样建筑都是那样的轻盈,而空气却很厚重,特别是这些建筑门楣上悬挂的历代楹联,让人觉得吸进去的是文化,吐出来的是底蕴。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前门)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大门)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大门门厅)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二门门厅)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门厅)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赫曦台)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赫曦台)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讲堂)

       一水长流池不涸 ,两贤互磋道终同(讲堂)

       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才有良规(讲堂)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 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 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讲堂)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

       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讲堂)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

       名山汲古, 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御书楼)

       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

       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书生(御书楼)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讲堂侧门)

       惟楚有才,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半学斋)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大成殿)

       觉世庸民,诗书意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大成殿)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大成门)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文庙庑廊)

       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锆;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教学斋)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讲堂)

       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汩汩来(百泉轩)

       学忆宋张绵圣脉,书传虞夏刻螭虬(百泉轩)

       金声玉振,虎跃龙腾(成德堂)

       胸怀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时务轩)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吹香亭)

       好了,今天关于“岳麓书院对联”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岳麓书院对联”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